有一样被称为“国之重器”的设备,它叫做万吨水压机。听起来很厉害吧?实际上,在上世纪,全球只有美国、苏联和德国能制造这种设备。
上世纪50年代,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制造飞机和军舰,而这项重工业所需要的设备正是万吨水压机。1957年,中国航空工业部的人前往苏联,希望能商量购置相关设备的事。然而,苏联明确说,6000吨以上的设备他们不卖,因为他们要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。
苏联并非不想做生意,而是要经过控制技术,来“战略性”地影响中国的发展。万吨水压机听起来确实很震撼,但它到底能做什么呢?简单来说,飞机、军舰、核电设施的制造都需要依赖它,像发动机曲轴、发电机转子、核反应器部件等大件,都得靠这台机器来一口气压制出来。假如没有它,钢铁就只是废料,重工业的基础根本没办法建立。
当时,中国最大的水压机只有6000吨,根本没办法满足需要,而苏联封锁技术,也让中国陷入了困境。为什么苏联不愿意出售万吨水压机?这台设备是“工业底裤”,一旦中国进口了大型锻件,苏联就能通过加工部件掌握中国各个工业项目的进展,包括制造的船只、配套的发动机,甚至核心技术数据,都能一览无余。这不仅仅是商业行为,更是一种战略性控制,既周期长、价格高,还必须依赖苏联的面子。
这种被卡脖子的情况,令中国没办法忍受。就在1958年5月22日,一封信送到了中国政府的最高层。这封信的作者是沈鸿,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,他是个传奇人物,虽然只上过三年小学,在上海当过学徒,但后来带着七名工人、十台机床,跑到延安,成为了兵工厂的总工程师,获得了“无限忠诚”的劳模奖。
沈鸿曾在1954年访问过苏联的乌拉尔重机厂,回国后他开始思考怎么样打破技术封锁。信中,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:“给我们一年半的时间,我们自己造出万吨水压机,即使做得不好,也能用十年。”
这封信立刻获得了批准。上海市委决定全力支持这一项目,要厂有厂,要人有人。项目最终落到了江南造船厂,由沈鸿亲自担任总设计师。副总设计师林宗棠提出了一个创新想法:把美苏标准的3000吨自重,降低到2200吨,甚至降低4米高度。这不仅节省了成本,也大幅度的降低了能耗。
然而,最大的困难出现在零部件的制造上。那四根立柱,每根18米长、重80吨,根本没办法一次性锻造。唯一的办法是将铸钢筒体一段一段地焊接起来。为了焊接这些巨大部件,沈鸿团队决定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电渣焊。这样的一个过程十分艰难,焊缝最厚的地方有600毫米,焊接一个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一个工人干上30年。
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,团队的工程师唐应斌和助手邹积铎不放弃,经过无数次失败,几次因焊接不当差点发生意外事故,他们终于掌握了焊接技术。当焊接成功后,检查根据结果得出,焊接部件的性能跟原材料一样好,甚至得到了当时苏联焊接专家的认可:“你们做得不错,线日,上海闵行重型机器厂的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成功试制,比美苏标准还轻了800吨。这台机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,已经持续工作了60年,至今仍在运转。虽然万吨水压机的技术问题得到了突破,但另一个更为紧迫的瓶颈却出现在大飞机制造上。
进入21世纪后,2003年,中国再次启动了大飞机计划,这中间还包括配套的模锻压机项目,任务交给了中国二重公司。从70年代末开始,这一个项目就已经在论证阶段,经过了五年的论证和五年的建设,十年后,他们终于完成了这一巨大的工程。
他们设计并制造了一台体积非常庞大的模锻压机:地面高27米,地下深15米,总高42米,相当于13层楼,总重2.2万吨。2013年4月10日,8万吨模锻压机正式投入生产。现场的工作人员用这台机器将一个国产飞机起落架锻件压制成型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仅用了3分半钟。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拥有如此巨大模锻压机的国家,成功超过了俄罗斯的7.5万吨纪录。
这一突破,标志着苏联当年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彻底被打破。如今,国产大飞机C919的70%以上的航空模锻件,都是由这台设备制造的。更令人自豪的是,中国还开始“反向输出”技术。空客公司曾多次来中国考察,而波音787和空客A320的起落架锻件,也开始向中国下单。
,安博体育网页版登录